幼儿园游戏活动如何让孩子快乐与成长同行
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》提出“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”,而深度学习则是幼儿在游戏中主动探究、建构经验的核心过程。从区域游戏的专注钻研到户外游戏的自主探索,幼儿的学习从未停歇。今天,我们就来一同拆解不同游戏类型中,幼儿深度学习的实践路径与支持策略。
一、区域游戏活动
小空间里的“深度建构”,让学习看得见 区域游戏以其自主性、趣味性和层次性,成为幼儿深度学习的重要载体。在美工区、建构区、益智区等不同空间,幼儿通过与材料、同伴、教师的互动,完成从“动手”到“动脑”的思维升级,其深度学习路径清晰可见。
自主建构
1. 深入学习路径:从“操作材料”到“经验重构”。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学习并非盲目尝试,而是遵循“感知体验—问题发现—探究解决—经验迁移”的路径逐步深入。以建构区“搭建桥梁”活动为例:最初,幼儿只是将积木随意堆叠(感知体验);当积木坍塌时,他们会发现“底座不稳”的问题(问题发现);随后尝试增加底座积木数量、调整摆放角度,甚至模仿绘本中的桥梁结构(探究解决);最终在搭建“幼儿园小桥”时,主动运用之前总结的“宽底座、对称搭建”经验(经验迁移),完成深度学习的闭环。
2. 核心内容建构:材料分类分层与精准提问
一是材料支持,满足不同发展水平需求。教师需根据幼儿年龄和经验差异提供分层材料,如在美工区开展“树叶创作”时,为新手幼儿提供剪好的树叶轮廓、胶水等基础材料,支持其完成简单拼贴;为进阶幼儿提供完整树叶、剪刀、彩笔等,鼓励其自主裁剪、创意绘画;为高阶幼儿增加黏土、亮片等辅助材料,引导其制作立体作品,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挑战中获得成长。
二是提问建构,推动思维向深处延伸。避免“好不好”“对不对”的封闭提问,多用“你发现了什么”“为什么会这样”“还有别的方法吗”等开放性问题引导思考。如在益智区玩“图形配对”时,当幼儿匹配成功后追问:“你是怎么快速找到对应的图形的?”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提问:“你看看这个图形的边和角,和之前的有什么不一样?”通过精准提问,激发幼儿的反思与探究。
建构材料
二、户外游戏:在自然中的“自主探索”,让成长更有力
每日户外游戏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,户外游戏为幼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元的体验,阳光、草地、沙水、器械等自然与人工材料,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。在户外游戏中,幼儿的深度学习更具开放性和挑战性,路径也更为灵活。
1. 推展学习路径:从“自由探索”到“问题解决” 户外游戏的深度学习往往始于幼儿的自主兴趣,遵循“兴趣萌发—大胆尝试—遭遇挑战—合作探究—总结提升”的路径。以“沙池玩沙”为例:幼儿最初只是用手捧沙、堆沙堆(兴趣萌发);接着尝试用铲子、桶制作“沙堡”“运河”(大胆尝试);当“运河”里的水总是流失时,他们会面临“如何让水留在运河里”的挑战(遭遇挑战);随后几个幼儿分工合作,有的寻找塑料板当“堤坝”,有的调整运河坡度,共同探究解决方案(合作探究);最终发现“用塑料板挡住出口、让运河坡度平缓”能留住水,并将这一经验运用到“沙池水库”的搭建中总结提升。
2. 提供安全保障与经验拓展
一是筑牢安全探索底线。教师需提前排查户外环境中的安全隐患,如固定松动的器械、清理地面的尖锐物品;同时引导幼儿建立自我保护意识,如玩滑滑梯时“不推挤、头朝下滑”,玩沙水时“不把沙子扬到别人身上”。安全的环境能让幼儿放下顾虑,大胆尝试。
二是连接已有经验与未知。当幼儿的探索遇到瓶颈时,教师可通过情境引导、经验分享等方式拓展思路。如户外观察昆虫时,幼儿对“蝴蝶翅膀的颜色”产生疑问,教师可带来放大镜,引导幼儿仔细观察,并分享“蝴蝶翅膀上的鳞片会反射光线”的小知识;若幼儿在玩“轮胎游戏”时不知如何创新玩法,教师可示范“滚轮胎绕障碍”“叠轮胎搭高台”等玩法,激发幼儿的创意。
三、靶向与共性核心
以幼儿为中心,让支架“恰到好处” 无论是区域游戏还是户外游戏,幼儿深度学习的核心都在于“自主探究”,教师的角色始终是“支持者、合作者、引导者”。在实践中,需把握好支架的“度”:既不能“缺位”,让幼儿在困境中停滞不前;也不能“越位”,替代幼儿完成探究过程。一日整体生活中,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,每个幼儿的兴趣、经验、发展水平不同,深度学习的路径也会有所差异。教师需通过细致观察,了解每个幼儿的特点,提供个性化的支持,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游戏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。
游戏是幼儿的语言,探索学习是游戏的灵魂。当我们为幼儿创设充满趣味与挑战的游戏环境,提供恰到好处的建构时,幼儿便能在区域的小空间里建构经验,在户外自然中探索世界,让快乐与成长在游戏中自然发生,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。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