帮儿女带娃的后才懂得:最愚蠢的教育,就是不敢和孩子硬碰硬
谁都说,带娃是一条回不了头的路。真当你把儿孙扶上学堂,才发现,教育并非只是温柔地拍拍肩膀那么简单。
小时候,总听老一辈的话,“别跟孩子硬来,伤感情。”可现实是,有些时候不较真,不碰硬,孩子反倒变成小霸王,一个眼神能让家里天翻地覆。就像有人说的,“你不立规矩,孩子自己会立规矩,到时候就不是你喜欢的那套了。”
现在很多中年人,辛苦一辈子,好不容易盼来安稳日子,却又背上了“带孙带外孙”的重担。一天到晚围着孩子转,怕孩子哭、怕孩子闹,更怕自己一句话让孩子难过。可是,教育的真谛,真不是顺从每一个小情绪。
想想自己的儿女小时候,也有淘气捣蛋的时候。那个时代,爸爸妈妈的嗓门大,巴掌不轻,但规矩在那儿,孩子心里明白什么可为、什么不可为。如今当爷爷奶奶,那股“舍不得”总让我们心软,却也明白,如果一味退让,就好像在温室里种花,风雨来了,花经不起考验。
带孩子,像是下象棋,一步错,满盘皆输。比如,孩子吃饭挑嘴,不肯吃青菜。一开始哄着、劝着,后来干脆只给好吃的。结果呢?挑食变习惯,健康难保障。其实,有时候,该坚持就得坚持,要让孩子知道,这世界上的饭不是都按你口味做的。
朋友聚会时常讨论,“现在的小孩比我们小时候幸福多了!”没错,物质丰富,选择多,是福气。但也带来了新问题——孩子的脾气更大了,家长却越来越不敢开口。总怕自己一句批评,会被冠上“粗暴教育”的名头。其实,最愚蠢的教育,莫过于处处妥协,把自己变成孩子的“贴身侍卫”。
有人问:什么才是好的教育?我觉得,该硬的时候要硬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:“没有斗争的成长,是不完整的成长。”孩子在与父母、长辈的较量中,才能学会界限、规则,也才能明白,人生不会总是顺风顺水。
带娃这些年,我深刻体会到,教育就是逆风而行。有时候你忍心让孩子摔倒,他反而学会了自省;有时候你硬起心肠,他反而滋生了坚韧。不敢碰硬,只会养出玻璃心,稍不如意就满地打滚。
当然,碰硬不是一味严苛,更不是冷冰冰的打压,而是恰到好处的原则和底线。就像春雨润物细无声,也有雷鸣闪电,给孩子留下印象深刻。所谓“因材施教”,不是任性,是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设定边界。
这个社会,变化飞快。中年人怕跟不上时代,但也不能丢掉做人的底线。许多老人问我:“怎么和孙子沟通?”我的建议很简单——多耐心,多理解,更要敢于表达。不必追求无限温柔,也不用总觉得自己落后。孩子需要的是有担当的长辈,需要学习面对挫折,不是永远生活在糖果屋里。
常常听人唱《父亲》那句:“总是向你索取,却不曾说谢谢你。”其实,孩子们更需要从我们身上学会责任与担当。而要让他们明白这些,不碰硬,只有等着碰南墙。
如果你现在还在犹豫,不敢对孩子立规矩,或者害怕与孩子发生“冲突”,希望你勇敢一点。温和是爱,碰硬同样是爱。规矩不是束缚,而是护栏;疼爱不是溺爱,而是懂得适时放手。
最后,愿我们每个中年人,带娃不只是身体上的劳累,更是心灵上的成长。懂得用温柔包裹原则,用坚持守护孩子的未来。愿所有孩子都能在一场场“硬碰硬”的家庭较量中,成长为顶天立地的人。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